



资讯详情
囫囵吞书
【概要描述】
囫囵吞书
周日,我顶着大太阳,在近40度的高温下到新华书店给女儿买了一套书,共计六本。回家后,女儿欢天喜地地接走了这份“热气腾腾”的礼物,半个小时还未到,就跑来告诉还没有缓过那股热乎劲儿的我说:“看完了!”我突然感觉额头前有一只乌鸦飞过……
囫囵吞枣似的阅读,大概不少人小时候都是这样的吧——不分青红皂白,捡起一件有字的东西就读下去,很快翻完,然后对自己的阅读速度暗暗欢喜。这样的我们,所关心的只是书中的文字,至于文字中所包含的真旨要义完全不去考虑。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并不晓得这样随便囫囵吞下去的“枣子”当中会有什么样的硬核,会伤了我们稚嫩的肠胃;并且,我们也并不晓得“吃枣”之前要事先“洗手”和“将枣洗净”的道理,只管不加选择地囫囵吞食。
回想自己,究竟这样囫囵硬嚼过多少有益无益的东西早已不记得,只知道少不更事时曾经也这样大面积地吞嚼过。初高中时期,阅读并非凭兴趣,完全是学校中的功课,常常是沿着老师开出漫长的精读和泛读书单,《呐喊》《麦田里的守望者》《巴黎圣母院》《家》等等中外古今名著,不加选择,勇猛无畏地一路朝前奔跑。
时至今日,小时候当作负担、为应付老师和考试才采取的背诵、快速阅读等等方式,在工作应用当中,渐渐显出了它的好处和实惠。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而当工作中要动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储备时,竟会发现自己大脑底层竟存有那么一座未来得及消化的丰富矿藏。虽说那里良莠并现、纷然杂存,但是比起一片空白的恐慌来,毕竟心里还是熨帖充实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囫囵吞枣是不是也可以叫做“开卷有益”?先让它们囫囵进入脑海里,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有朝一日它们自动会从大脑皮层深处涌将上来,或许也正是它们决定了你一生的志趣专业走向,构成了未来知识的基础。
我默默地将书插到书柜,刻意多留出了一段位置,希望女儿能在下次拿书的时候发现它们并再次翻阅,虽然已囫囵吞枣,但求温故知新吧。(徐玉婷)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