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浅谈格物致知
【概要描述】
浅谈格物致知
最近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注意到其中的一个细节描写——他们一家人在看书和学习的时候,都十分注意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呢?先看字面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里的“格物”其实就是指打开物体的内在看一看的意思,这样人就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内核和架构格式,经历了这种体验,进而达到“知至”(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尽头)和“致知”(极致的知道,彻底的知道),从而不被假象、外表和眼前利益所迷惑。进一步说,“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所以,《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是钱钟书先生家庭生活的传统,杨绛先生说钱先生和女儿都特别擅长选择,比如到餐馆能点到好吃的菜,到图书馆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衣料。这都得益于他们总是坚持“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凡事都观察仔细,时间久了自然一眼就能分辨出事物的真假,归纳的结论就往往会意想不到的正确。
1987年北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TEFL),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语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而应该怎么怎么教,还带他到图书馆去,把应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特意到钱瑗家来,承认“得益不浅”。
钱钟书先生翻译《毛选》时,曾指出原文有个错误:“孙猴儿从来未钻入牛魔王腹中。”为此,胡乔木同志调了不同版本的《西游记》查看,确认钱先生没错。孙猴儿是变做小虫,给铁扇公主吞入肚里的,铁扇公主也不能说是“庞然大物”,毛主席得把原文修改两句。杨绛先生说:“钟书虽然没有错,他也够‘狂傲’的。”我认为钱先生并不是狂傲,他是恪守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本真,做学问就是要做到格物致知。
我喜欢古诗词,有一次听郦波老师讲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的头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郦波老师说,大多数人一直以来都认为“别枝”是离开树枝的意思,但是宋词的对仗,不光讲究内容的对仗,也讲究词性的对仗。后半句“清风”“半夜”“鸣蝉”都是名词,如果“别枝”是动词,这里的对仗就不工稳了。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连原本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都这般工稳,更何况是首联两句呢?他查过资料,“别”还可以解释为“另外的”,“别枝”应该是另外的、从旁边突出来的树枝。这样“明月”对“清风”,“别枝”对“半夜”,“惊鹊”对“鸣蝉”,不论是意象还是词性的对仗都更加工稳了。我觉得郦波老师的观点是对的。同是这首词,下阙还有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人们大都习惯于读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也是受习惯断句方法的影响,而应该读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些解释有理有据,让人听来如醍醐灌顶。现在想来,我上学时候的理解和断句也都是不准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否则就容易误人子弟,误导多少代人也说不定呢!
做学问要秉承古人格物致知的态度,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如此。只有学得精才能悟得深,对工作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在“知”的基础上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更科学有效地工作和学习。(刘海荣)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