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那些修补历史的匠人们
【概要描述】
那些修补历史的匠人们
2016年的最后几天,一直为错过一部电影而备感遗憾。因为所在的这个小城,虽然莫名其妙地被某评介机构列入了二线城市,本地人却大都把那新闻当成笑话。电影发行商们有着天然的直觉,于是城里所有影院没一家给这片子上档。如此这般过去半年,直到遇到了一本书,才又让人突然想起。这本书和那电影,还有更早些的一部三集纪录片,有着一个同样的名字,叫《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而拍摄,2016年1月在央视首播后迅速走红,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现象级纪录片。这本书就是纪录片热播和电影版上映之间一个顺理成章的产物。和影视相关的书总会做得很漂亮,这本当然也不例外。况且,故宫,文物,从来都不缺少视觉冲击的两个主题凑在一起,想不漂亮也难。略显粗糙却又富于质感的轻型纸,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自然平摊的裸线装订,全彩的摄影插图,简单浓重的封面设计更是让历史感扑面而来。而且图里的人物和场景大都在纪录片里见过,挺熟,看着就莫名地亲切。
按文物类别或工种的不同,全书分成了钟表室、铜器组、摹画室、裱画室、木器室、漆器室六个部分,十二位文物修复师的口述实录,有纪录片中已经看到听到的,也有许多纪录片里没有的。女作家绿妖用近乎原生态的文字记录,表达了她对这些某种意义上每天都在修复历史的人的尊敬。
当然,文字表达和纪录片注重影像效果不同,可以相对自由地去探寻人物背后、文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抑或经常被人忽略的角落。纪录片限于篇幅而没能完整交代的许多背景、细节,在书中得以体现。比如,文保科技部的由来,故宫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脉络,基本亦步亦趋、力求“不走样”的修复与崇尚个性的艺术创作之间的抉择(虽然“抉择”这词似乎用得有点大,但对于许多科班出身的中青年修复师来说,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选择),当然还有许多人会关心的——这些国内乃至世界顶尖的文物修复师每月能挣多少钱。如果说,纪录片揭去了故宫红墙里文物修复师身上的神秘感,让观众走近了这个特殊群体和他们的工作,图书版则将“人”字进一步放大,尽可能地还原了故宫百年技艺传承者们的生存状态,或者说这些身怀绝技又鲜为人知、天天与古人“对话”的人与当今社会思想的碰撞,文物修复的古老技艺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的碰撞。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面世,在故宫一隅默默工作的这些人就被粉丝们和“工匠精神”联系在一起。“工匠精神”是近两年的热词,说起来很是高大上,但从这些主人公的身上,我们不难得到一种最简单不过的诠释:把“认真做事”当成一种日常,一种习惯,直到成为一种理所当然。有人可能会用“甘于寂寞”“固守”“奉献”来评价他们,但与他们面对镜头、面对手中文物的那种淡然相比,这些漂亮的词汇实在有些苍白无力。归根结底,让我们感到敬佩的,这些人身上具备而我们许多人身上没有的那种东西,就是一份对事、对物、对自己职业的敬畏之心。唯其如此,才会有“择一事,终一生”的坚持,才会有“一年也就修个一件两件”的满足,才会有天天经手国之重器却终生不涉收藏的行业潜规则,才会有面对采访、面对突然“红了”时的云淡风轻。我们眼中的震撼和神秘,对于他们只是平平常常的上班和下班。
许多好话,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尽善尽美。比如纪录片里出镜颇多的陶瓷组,书里就没有出现。无论故宫藏品还是民间收藏,陶瓷都是大项,缺了这一块有点让人不好接受。不过联想到片子里那位一直在修唐三彩大马的王五胜师傅曾说自己即将退休,也就可以理解了,说不定做这书时人家已经回家安享晚年了呢。再有就是,可能因为师傅们的口误,或者记录者对专业术语缺乏了解,书中存在几处错讹,虽然不多,但也算是白璧微瑕,喜欢捉迷藏的朋友不妨找找看。
为了写上面这些文字,特意上网把《我在故宫修文物》三集纪录片又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顺便做了一件让自己备感遗憾的事情——看了曾经错过的电影版。通过众筹方得面世的电影版从2016年底上映起就在网络上存在许多争议,观后感该怎么说呢?住在小地方有时是会错过一些东西,但这“错过”,或许也不一定是坏事呢。
在把书放入书架之前,又特意看了书前环衬的那张跨页图片——天空的背景里一角富丽的飞檐,一只乌鸦孤零零地在脊兽之间立成幽暗的剪影,单薄,却又醒目。突然想,那些在这飞檐下忙忙碌碌修补历史的匠人们,也是这样寂寞得让人无法忽视,但对他们个人而言,世人的关注,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大米)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