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缅怀先辈,重温信仰
【概要描述】
缅怀先辈,重温信仰
尖峰党员参观陈望道故居
本报讯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纪念日,集团公司党委组织在金企业的80余名党员前往义乌市夏演乡分水塘村,走进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战士、《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的故居,缅怀革命先辈事迹,重温“信仰的味道”。
陈望道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1891年出生于分水塘村,1915年赴日本留学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国,任教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不久即遭到迫害。为了传播真理,他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着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对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巨大,成为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影响了当时中国整个一代革命者。鲁迅曾高度评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对中国做了一件大好事”;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在成长过程中都深受此书的影响。1920年,陈望道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与《新青年》杂志编辑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陈望道身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五名党员之一,为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水塘是临近义乌、浦江交界的一个偏僻山村,陈望道故居的巷口,矗立着鲜红的党旗雕塑,基座上镌刻着入党誓词,吸引着党员们的关注。陈望道故居现在只存留一进五开间的小小庭院,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照片和部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客厅正中的陈望道铜像前,导游陈华仙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红糖吃的故事。党员们认真观看了陈望道生平图片展,重温他始终保持坚定信仰,在旧中国恶劣的环境下与反动势力不懈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克服困难著书立说办学育人的感人事迹。
有党员表示,虽然很早就知道金华有陈望道这样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但一直没有太多的了解,此次参观陈望道故居,除了增长知识,还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驱们信仰的强大力量,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精神洗礼和思想教育。
走出陈望道故居,党员们还先后参观了分水塘村和邻近的何斯路村,在村道上漫步观赏村容村貌,在文化礼堂感受当地的乡土文化,切身体会新农村建设给当地带来的种种变化。(本报记者)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