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旅蓉随记
【概要描述】
旅蓉随记
2011年秋后,余退休即去四川成都为“老漂一族”,本职闲暇,亦颇多留意成都经济文化状况,时记零星随想,时日一久,遂成若干篇。
一、蓉城园林别开生面
成都市文化公园在青羊宫南侧,原为花市,后渐成公园,规模恢宏,项目丰富,水陆兼具,足可玩上一天而不厌烦。最突出的是沿湖的茶摊,可聚数百人,吃茶打牌吃饭,傍晚方散。我不吃茶打牌,记下两幅楹联。一是风林苑(茶馆)大门楹联:松竹赠缘素雅为佳;芝兰送香幽淡最奇。二是蜀风雅韵(戏馆)大门楹联:旧曲不厌百回听;佳客来时一座倾。
双林路上的新华公园内有游乐、体育、游船、茶座、音乐等场所,游人如织,其景其情不愧成熟的大都市园林。其中一景他处似无。在靠金鱼水池亭榭一带,花木回廊盘旋,路边悬挂着红绿纸片男女征婚帖子,约有数百张。悬帖者多为中年老年单身者,人们徜徉廊道,自由交谈,有意者可深谈或交换电话,无意者擦肩而过。如此文明开放,不失为单身老人追求晚年幸福的佳处。我曾设想,金华的婺州公园可仿效吗?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号称“成都后花园”的锦江区三圣乡。该乡有数百年种花历史,随着成都城乡一体化实验,建设田园城市的深入,遍设花市、农家乐园,成为市民周末、节假日游憩胜地,去则流连大半天。举一例,其中叫“幸福梅林”的梅花园占地三千亩,植有二百多个品种二十二万余株梅花,辟有精品梅桩盆景园、百米咏梅诗廊、六百米梅花知识长廊等景点,内设梅花研究所,为全国所仅有。发挥花乡资源,形成产业规模,以植梅为依托多种经营,扩大市场,城乡两利,众皆幸福。联想金华的安地桂花长廊、竹马茶花园、澧浦苗木基地等处,虽有一定规模基础,但缺乏文化深度,配套设施不全,综合效益较低,无法发挥品牌效应,尚需政府有形之手统筹规划,解决道路、水电、卫生、停车场、景点、商业服务点等公共设施配套,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同时花农也需登高望远,拓宽思路,更新知识,谋求长远发展,共同铸造金饭碗。当然,这或许是小民多虑啦。(北山樵夫)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