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一块玻璃
【概要描述】
一块玻璃
周老板开了一家玻璃店,这条街上搬运的活都归老李带的搬运队,他派给周老板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人长得高壮,干活也细心,只可惜是个哑巴,周老板叫他“小哑子”。
这天搬完货周老板照例给工钱,小哑子却不收,比划了半天,才弄明白他是想要块玻璃。周老板想他要玻璃可能是钉窗户用,便叫伙计拿了几块已经切好的,谁知小哑子嘴里哇哇叫着,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周老板便说,你想要哪种自己去挑吧。小哑子想是早就看好了,直接走进店里抱出一块来,周老板一看,就有点不高兴。
那块玻璃不大,也就两个平方尺大小,但是差不多有近两厘米厚,这个厚度的玻璃,价格要比装窗户的普通玻璃贵得多。周老板觉得看错了小哑子,原来他也是个贪心的,拿这玻璃换的钱,可比工钱多多了。
当时没说什么,事后周老板却找到老李,叫他重新给自己派个搬运工。老李问原因,周老板推说小哑子不会说话,做起事到底不方便。老李也不再多问,再有活时,就另外派了人来。
过了两个月,老李找上周老板,说对不住,工钱要涨点价。周老板倒大度,现在什么都涨,涨点工钱也合理。老李说不是的,小军病了,我们想涨点工钱好给他治病,病好了我们工钱还是收原价,现在是没法子。
小军就是小哑子,周老板听了很惊讶,小哑子那一身腱子肉,使不完的力,怎么就病了?老李叹口气,娟娟要过生日了,小军是为了给她在大饭店办一桌生日酒给累病的。
周老板点点头,娟娟是小军的妹妹,他知道。
老李又说,其实也不是亲妹妹,老家一个村的,老家遭了泥石流,她爹妈都死了,我们才把她带出来。小军待她最好,前阵子娟娟跟老师学刻纸,那孩子真有灵性,刻的东西活灵活现,就是刻纸专用的蜡盘太贵,巴掌大就要三五十块,听说用厚玻璃也可以,小军还在你这里要了一块玻璃回去,你没看到娟娟高兴的样子,唉……
周老板愣了一会儿才回过神,忙叫住赶着去别家通知的老李,等小哑,不,等小军病好了,还派他到我店里来吧。(林莉轩)
导师点评(徐水法,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小小说作家):
优秀的小小说都会从塑造人物形象着手,也就是说,小小说中展示的情节一定是围绕人物来设计的。譬如本文中的小军是个哑巴,就是作者的匠心独具。如果小军会说话,那么为一块玻璃和周老板的误会就不会发生,自然后面的情节也就变得没人相信。“哑”留下余地,留下了伏笔;“哑”让后面小军照顾娟娟变得更具爱心,同样也促使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人物所体现的精神更加感动人。因为以上这些,这篇小小说已经具备了优秀小小说的雏形。然而,统篇读下来,情节上略显单薄,如果再设计一个情节,如“哑”小军怎样干活出色,处处为周老板考虑,或者动脑筋为周老板挽回损失,再写到“一块玻璃”的误会,这样把周老板商人的唯利是图、利己思想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后面临门一脚的逆转,小军这个形象也会更加丰满。好到极致或坏到透顶,这样的小说人物塑造才会更具震撼力,作品也会更具感染力。愿与作者共勉。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