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失荆州”告诉我们什么
【概要描述】
“失荆州”告诉我们什么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里面蕴含着很多智慧。比如说书中著名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就很能体现用人的智慧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第一回讲的是东汉末年朝廷招募军兵平叛黄巾起义军时,刘备、关羽、张飞邂逅于涿县,同怀报国之志,一拍即合,三人结为义兄弟。这便是刘备集团的雏形、后来西蜀国的最早创业团队。后来赵云、诸葛亮、法正加入,文臣足智多谋、武将能征善战,刘备集团如虎添翼,破强曹、得荆州、占汉中、夺巴蜀。巴蜀乃富庶之地,刘备占领巴蜀后进位汉中王,西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和蒸蒸日上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蜀汉政权建立后不久即走向了下坡路,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一个政权。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关羽关云长。他在蜀汉政权建立前期做出了很大贡献,名列西蜀五虎上将之首。但公元219年,作为军事重镇荆州统帅的关羽,却大意失了荆州,败走于麦城,被东吴生擒并杀害。荆州当时为西蜀的屏障,荆州失陷则曹魏、东吴随时可威胁益州,西蜀若伐魏也只能取道道路崎岖的汉中。
为什么西蜀会失陷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呢?翻查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类原因。
一、领导层(主要是刘备,其次是诸葛亮)用人不当。
刘备对关羽的性格、脾气了如指掌,诸葛亮也很善于识人、用人。但在对荆州统帅的任命上,选择关羽应该是不恰当的。关羽生性高傲,做一名独当一面的统帅是有很大风险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关羽:“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如果刘备和诸葛亮在荆州统帅人选上任用稳健、低调的赵云,历史应该会大不相同,荆州会牢牢控制在西蜀手中,关羽也不会早亡,从而刘备也不会冲动的调倾国之兵发动夷陵之战,从而不至于西蜀遭受重创,军力、国力均大降。可以说关公之死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后西蜀受到重创走向衰落。吴蜀两国两败俱伤,曹魏则坐山观虎斗、渔人得利,为日后魏灭蜀、晋灭吴埋下了伏笔。
可见用人和知人善任是多么的重要,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的用人更是不能出现一点点差错,否则损失无法弥补。
二、从内因上分析,是关羽骄傲放纵,刚愎自用,缺乏团队精神和服从意识,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低调。
毛主席评关羽:“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为什么关羽不懂统一战线呢?笔者认为就是关羽清高自傲,恃才放旷。关羽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于是变得更加骄傲自满了。对于镇守荆州的策略,诸葛亮曾告诫过关羽要“北拒曹操,南和孙权”,但关羽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高傲的人,可以说缺乏团队精神,喜欢自作主张。孙权曾经为自己的儿子求亲,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而关羽不但拒绝,还答复:“吾虎女岂配汝犬子也!”这让孙权非常不爽,在群臣面前颜面皆失,也为孙权日后配合曹操夹击关羽埋下了伏笔。
因为骄横大意,进攻樊城时,关羽丧失了对东吴的警惕,贸然将所有兵力都调往前线,给东吴吕蒙偷袭荆州以可乘之机。又因为处理同僚关系不当,使得手下糜芳、傅士仁两员将领很是不满,进而投降孙权,丧失了后方根基。
可以说,正是关羽的这种性格,最后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绝境。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悲剧故事,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发:
第一,作为管理者用人,一定要扬长避短,知人善任。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管理上,十分了解自己的下属,结合其才干、禀性、脾气、性格用之,十分重要。
第二,作为组织中的成员,一定要戒骄戒躁,有大局观,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这样才能互利共赢。比如孙权差人和亲时,如果考虑到组织利益(吴蜀联盟方可抗衡强曹),关羽就不能高姿态一口回绝,可以一口应允,也可以缓兵之计说考虑考虑,推脱一段时间。试想,如果关羽、孙权结成了亲家,吴蜀联盟岂不更加牢固?那么三国很有可能是魏国先亡,最后吴国或蜀国统一天下。(王少宇)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